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社区教育中心学校社区新闻

返回列表
平阴县孝直镇:以文化人,精耕民间博物馆的“诗与远方”
时间:2025-05-13

“孝直其里,既孝且直。”孝直镇位于济南市平阴县南部,作为“和圣”柳下惠的故居,因“恪守孝道、忠厚信直”而得名,素有“翔鸾之乡”“和圣故里”的美誉。近年来,孝直镇围绕以文化人工作目标,立足本土资源,推动民间博物馆开发与保护,深入挖掘弘扬“和孝”文化脉络,持续擦亮“和美孝直”名片,以博物馆建设“小标杆”,撬动乡村振兴事业“大发展”。

一、培育公共文化空间,打造地方特色的博物馆群

民间博物馆矩阵初成规模。建设和孝文化博物馆、乡忆民俗博物馆、耕读博物馆、供销社记忆馆、孝直镇方志馆共5个,占地面积500余亩,展馆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,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,全面展示孝直镇2000多年的文明史和地情人文。孝直镇耕读博物馆顺利通过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设立备案批复,成为平阴县第一家非国有博物馆。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诞生地打造革命文化地标,入选平阴县爱国主义教基地。

 

精品多元化馆藏强势破圈。全力整合孝直镇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、乡村记忆馆、方志馆文物藏品,储存各种民俗器物及藏品约30万件套,涵盖明清以来中原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日常生活器具,涉及农耕纺织、编织刺绣、百业挑担、医药店铺、乐器礼器、娱乐休闲等各个领域的民俗用品,藏品规模和种类居全省首位,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,每年吸引近2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游玩。投资300万元实施孙家楼古街修复项目、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、文化底蕴和群体记忆的文物资源,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、真实性保护。

专业系统性培训常态开展。结合讲解员讲解、专家讲座等形式,让员工更全面地了解博物馆的历史、文化和藏品。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员工的感官体验,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。研发数智孝直综合管理服务体系,通过知识图谱、大数据等技术,构建孝直人文研究与服务平台,集知识展示、探索、学习及互动服务于一体。

二、丰富乡村生活体验,完善乡风文明的生态系统

文以惠民,公共文化活动如火如荼。依托本地文博底蕴,创作山东渔鼓、小戏小剧等作品620余个,利用节庆时间节点,开展盛世和风文化节、文化民俗体验节等各类文化活动数十余场,累计受众超30000人次。依托文博场馆展现的”“文化与农耕文化,持续开展孝直故事会活动,讲好家乡故事。

 

文以优品,文博创意手造广受青睐。以和文化、省级非遗加古通为元素,结合竹编、根雕等传统技艺,联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、山东管理学院携手打造龙头帽、布偶龙、折扇等系列文创手造产品,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,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魅力,全面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和实用需求。

文以溯农,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。结合博物馆展览的农耕器具、体现的农耕文化,投资1200万元打造3000㎡科研楼和6000㎡种子实验基地,建设孝直镇现代农业展厅并投入使用,大力宣传本地三作三收农耕文化、支部领办合作社改革思想与汇河两岸是吾乡的乡土风情,有效普及农业数智化知识。

三、助推文旅深度融合,延展业态创新的价值链条

海纳百川,探索文博+研学共建模式。积极对接山东师范大学、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等高校、中小学开展研学合作,全镇博物馆每年接待学生5000人次以上。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,组织非遗传承人到校带领学生品鉴根雕、学习加古通等非遗技艺,累计覆盖周边30余所小学、幼儿园。推广乡村儒学讲堂品牌,建设乡村儒学讲堂及和文化研究院,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科研平台。

 

守正创新,活化文博+展览视觉体验。筹办红色记忆展、农耕文明展、文玩收藏展等各类主题展览,展出古农具、艺术品、文玩古董等藏品2万余件,通过虚拟数智人的形式,将乡村的故事与文化内涵以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大众,让藏品说话、让历史说话、让文化说话。

双向奔赴,赋能文博+景观联动发展。积极通过招商引资盘活闲置资源,因地制宜加以利用,结合乡愁记忆工程打造,串联起平安寨、尤寨山、马跑泉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点,形成以铭记乡愁、谨记乡音、牢记乡情为重点的特色业态,带动孝直小农夫土特产品及文创手造销售额突破120万。

在孝直镇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,通过不懈努力,一座座民间博物馆如璀璨星辰般点缀在乡间,不仅成为了传承与展示和孝文化的生动课堂,也悄然激发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。这些博物馆,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,让古老的文化记忆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吸引着八方来客探寻历史足迹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下一步,孝直镇将更加注重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,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源泉,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在这片充满和谐与孝道的土地上,找到心灵的归宿,体验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美好生活。孝直镇的故事,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,向世界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与时代价值。